7月21日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放话:中美下一轮会谈的核心议题,将从传统贸易争端转向中国从俄罗斯与伊朗购买石油的行为。他直言,北京是“被制裁的伊朗石油与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”,并暗示美国可能对相关国家征收最高500%的“次级关税”。这一表态,标志着美国对华博弈的战场正式转移——当关税大棒在新能源、芯片等领域收效甚微后,华盛顿试图以能源安全为切口,开辟中美较量的新前线。
2月10日起,中国对美国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分别加征94%和99%关税,直接导致美国对华能源出口断崖式下跌。上半年,美国在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国排名中暴跌至第15位,3月后几乎再无美国油轮靠岸。贝森特的发言,实质是将能源与地缘政治捆绑:以“次级制裁”威胁切断中俄、中伊能源纽带。这一招直指中国能源生命线——2025年中俄贸易额预计突破3000亿美元,能源占比超40%;中国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占其出口总量的47%,更通过“西伯利亚力量”管道接收天然气,年增速达20%。
若中国屈从压力放弃俄伊石油,不仅将推高能源成本,更意味着在地缘战略上向美国让步。美国的战术看似凌厉,实则暴露了三大软肋。一是中国早已构建“去美元化”多线能源网络,中俄伊三国采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,同时加速扩大采购沙特和加拿大的原油。二是贝森特要求“欧洲跟进次级制裁”,但欧盟态度暧昧。德国、法国多次强调“不参与单边制裁”,意大利能源企业更暗中扩大对俄贸易。
究其原因,欧洲若切断俄气进口,自身能源成本将飙升35%以上;而美国液化天然气因价格高、运输难,难以填补缺口。美国试图绑架盟友围堵中国,却可能加速欧美能源利益分化。第三,美国页岩油企业已为对华关税付出惨痛代价。达拉斯联储报告显示,2025年上半年近百家页岩油商逼近盈亏平衡点,裁员潮蔓延至得克萨斯州油田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一边施压中国弃购俄油,一边却试图为本土能源企业“开后门”。这种战略矛盾,恰恰暴露了美国在“遏制中国”与“保住市场”之间的两难。
特朗普设定的50天俄乌停火期限(至9月初)实为“不可能任务”。一旦到期后强行对俄征收100%关税,以及500%的中印二级关税,将触发三重灾难。首先全球油价暴涨,中印转向中东抢购原油,布伦特油价或突破100美元/桶,直接拉高美国通胀;另外新兴市场离心,金砖国家加速推进本币结算联盟,削弱美元霸权;加上国内选民反水,汽油价格每涨1美元,特朗普在摇摆州支持率便下跌2个百分点。
贝森特的“放话”,揭开了中美博弈的残酷真相:当贸易战、科技战无法撼动中国产业链根基时,美国试图用能源枷锁逼中国就范。然而,北京的反制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破局——从石墨出口管制,到稀土加工技术垄断,再到如今能源网络的“去美国化”,每一步都直击美国霸权体系的薄弱环节。
这场能源博弈的终局,不会由关税或制裁决定,而取决于谁能掌控“能源自主权”:中国以技术升级和多元布局锻造盾牌,美国则因战略透支与盟友离心渐显疲态。当石油管道成为新战场,胜负早已写在历史规律中:任何将能源武器化的国家,终将被全球市场的铁律反噬。
鼎泽配资-鼎泽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炒股门户-配资平台哪个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